伍月柳、趙偉仁母子專訪

「折衷中外,融會古今」──伍月柳、趙偉仁母子專訪

伍月柳、趙偉仁合作畫 - 自有雲霄萬里高

慈母手中的畫筆,將美感經驗帶給兒子和孫兒,造就了一段藝術奇緣,也為我們帶來了這次三代同堂的畫展。伍月柳教授以嶺南畫派的技法,加上外國的重彩和特別的筆法,畫出其山水、花鳥、動物的畫作。兒子趙偉仁教授則展出以花、動物為主的作品。特別是以外科醫學的角度,創作出國畫風格的山水畫。
今次展覽的主題畫「港島明珠一覽中」的創作,更有一段母子相互觸發的軼事。當時因為一個由香港、深圳聯合主辦的繪畫比賽,伍月柳拍下維港兩岸的風景,從而繪畫西環至九龍一帶。她漫不經心地把畫作置於案頭,不料幼子趙偉智一看之下說道︰「這些影相畫不好看!」,便隨手把畫作撕掉。伍月柳頓時領悟到畫作的不足,於是再次眺望西環、大嶼山、長洲一帶的風景,以中國畫的傳統表現手法,繪出今天這幅主題作品。

 

 

習畫的萌芽期

原來伍月柳教授從小愛畫,常用顏色筆、水彩塗鴉。中學時候,當時中國內地發生文化大革命,老師需要繪畫很多大型油畫以描述革命情況,於是伍教授常常幫忙。過程中學習調色、比例、分辨畫的美,這樣產生了繪畫的興趣。
趙偉仁教授則在中二的時候開始學習中國畫。母親勤奮、刻苦的習畫,以及對繪畫的堅定,令他大感興趣。之後,便跟隨母親出席趙少昂老師的課堂。漸漸地,對嶺南藝術及其畫法非常著迷。嶺南畫派的風格是糅合中西古今的畫技,用色絢麗。因此,趙教授也被當中的「以毛筆作畫」的精細畫技所吸引。「如趙老師所說,從一筆之中,就能顯示物體的輪廓、本質和外表。」自此有了習畫的興趣。
三名孫兒也深得伍教授的薰陶,在他們幼年時期開始教導。後來香港創價幼稚園(創幼)開了畫畫班,由於伍教授每個星期也在創幼教畫,於是鼓勵孫兒加入畫班習畫。可喜的是,孫兒曾在兒童繪畫比賽中獲得徐悲鴻獎。

邂逅啟蒙老師

遇上趙少昂老師,是得到趙先生(伍教授丈夫)的幫助。伍教授結婚後,因一次跟隨丈夫探訪朋友,觸發了她對繪畫的興趣。趙先生的朋友是古董收藏家,收藏許多趙老師的畫作。伍教授欣賞後非常震撼,深受感動,認為是「非人所能畫的畫」。回港後,由趙先生帶領與趙老師見面,之後更成為契爺女關係。
談及與趙老師的點滴,伍教授滔滔不絕。「趙老師不但為人友善,視學生如親子女,更不會直斥其非。記得有一次,我與同學陪伴老師午飯,恰好當時紅棉滿地,同學突然走來說︰『你看!滿地紅棉多美!』趙老師小聲對我說︰『人說美,他說美。我看的美,跟他看的美又怎相比?』可知道一個藝術家的審美態度與一般人不同。因此,對老師的說話,一定要慢慢細嚼。」此外,一次趙老師的提問,令伍教授經過多年的思考,才終於明白箇中意思。他問︰「怎樣的花瓶才是最美?」伍教授隨即表示不懂回答。趙老師指出破碎花瓶是最美的。當時伍教授仍未能參透,如今明白到碎片的聚散,使構圖更美。
至於跟隨黃君壁老師習畫,是佘妙芝的提議。當時黃老師來到香港教畫,佘妙芝提議伍教授跟隨他學習山水畫,因而觸發伍教授對山水畫的興趣,學習了約兩、三年的時間。後來,伍教授覺得趙老師的繪畫風格較適合自己,於是再沒有跟黃老師習畫。然而她把黃老師教導的古畫美道的山石造型的功力,融合趙老師爽快利落、渲染的筆法,創造出現有獨特的風格。
至於兒子趙偉仁教授,他從趙老師身上,學習花鳥和動物的繪畫。而山水畫則跟隨顧媚女士學習。在他的讀書生涯中,跟趙老師習畫已經有一段長時間。趙教授深受他的影響,不但是繪畫中國畫的筆法,還有他的信念和生存之道。而顧老師特別的繪畫風格,也使趙教授了解如何使用刷畫畫出細緻的物體。

繪畫的瓶頸位

伍教授表示,有時畫畫也有盲點。那時候不要強逼自己,休息一至兩個月,讓自己沉思。「但我覺得自己很幸運,趙老師喜歡在界限街花園酒家飲茶,自己畫畫通宵達旦,早上七時便拿起畫與老師見面。藉著這個機會,讓我鑽研很多畫畫的心得。這樣,隨時隨地給老師評價和修改。」
對於趙教授來說,發展藝術的過程中,最困難的地方就是從習畫之中畫出個人風格。他認為自己仍然在探索個人的創作風格,不過,其中一個能達到此目標的方法就是從其他人身上學習。因此,畫展正正能夠讓市民和同行對自己的畫作表達意見,畫家則可以從這些評語中學習及加以改善。

三代人習畫的趣味

三代人都習畫,無疑加深了彼此間的感情。特別伍教授是三名孫兒的老師,更建立了深厚的祖母孫兒關係。伍教授笑言︰「有時我畫了畫,也給孫兒看。因為小孩感覺與成人不同。一次我未有靈感繪畫珊瑚畫,大孫永豪就跟我說︰『現在流行海底奇兵,為何你不畫海底奇兵?』真是一言驚醒夢中人!於是我在這幅畫加上魚,畫出珊瑚和魚的動感,結果大受歡迎。」顧媚女士把這幅畫命名為「邂逅」。此外,互動繪畫也增進了家人之間的感情。「有時給他們一張白紙,自由發揮,待完成後,我為他們補畫。這種互動,非常開心。」
當然,伍教授對於趙教授也有很大的啟發。「母親讓我明白到如何繪畫得出色、如何欣賞一幅畫作的精妙之處。她並沒有給我任何的壓力,或是要求我成為一個藝術家。因為她知道,我早已決定當醫生。」伍教授除了分享有關她對中國畫的知識和理解,還帶領趙教授會見一些重要的中國畫家,激勵其中國畫的畫技。

陶冶性情,身心舒暢

趙教授是一名醫生,雖然工作忙碌,但習畫平衡了他忙碌的生活。他表示︰「作為一個人,我不覺得我可以不斷地工作。所以,習畫提供一個良好的機會,讓我可以忙裡偷閒。」另一方面,學習中國畫改變了他對人生的看法。「習畫給我一個平衡生活的觀點之餘,還給予我理解和賞識的機會去明白如何作為『人』。」因為習中國畫的過程,包含了許多中國文化的成分。這非常深遠地影響他作為一個中國人的信念。他認為好的醫生對於科學和藝術,一定有思考和經歷,兩種缺一不可。學習中國畫給他一個良好的機會去欣賞和理解人類的文化,以及使他能夠擁有更好的溝通能力和明白病人的需要。
「上天對我有很好的優待。畢業當護士一年,後來畫畫、養兒,一直以來,感謝先生對自己的精神鼓勵和經濟的援助。」伍教授坦言,在個人世界裡畫畫容易忘形,但心境卻很開朗。她憶述有次在家中天台畫畫,由於她聚精會神地繪畫,連蜘蛛從她肩膊吐絲也懵然不知。這也是她在「月下笆蕉」加上蜘蛛的原因。「繪畫使我很歡樂,煩惱、憤怒一掃而空。一提筆,就忘記了。」看來,繪畫確實使伍教授冶情養性,心境變得開朗、愉快。

折衷中外,融會古今

透過這次畫展,趙教授利用中國畫的風格,繪畫外科醫學的畫作,希望擴闊中國畫的領域。伍教授則希望帶出中國畫如何用筆、水墨相融,在宣紙上繪出中國畫的味道,帶出嶺南畫派「折衷中外,融會古今」的方法。她引用趙老師一句說話︰「一切皆幻,藝術有真,時乎不再,努力唯有。」

Leave a Reply